為什麼要叫西北雨呀‥

老師曾有說過><

好像是因為台語的發音…

是這樣嗎??

可以說明的詳細點嗎?

謝謝嚕﹋!



eakfix">


西北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郭子仙

 

前言:

台灣地區有眾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天氣現象,經由文獻的探索,由原先有興趣的三大問題:竹風蘭雨、恆春地區的落山風、到現今決定專門探討西北雨。

在一開始,由「俗諺」下手,藉由老祖先以口耳相傳、紙筆記錄下的歲月年代智慧的表徵,尋找方向,最後則以小時候至今印象最為深刻的西北雨,做為我們的專題。

 

(一)   西北雨的名詞界定:

1.所謂的西北雨,實際上是指夏季午後,因空氣受太陽輻射加熱作用,所產生的氣團性雷陣雨。這種熱雷雨,在氣象上屬於中小尺度對流天氣系統。
其水平涵蓋範圍,一般小者僅一、二公里,大者可達數十公里,降雨時間短者數分鐘,長可持續一小時,因此所造成的降雨都是非常局部的。

http://www.syups.tp.edu.tw/child/weather.htm

2.西北雨就是台灣炎熱的夏天中,常見的午後雷陣雨;它是由強烈的上升氣流形成積雨雲所下的雨,雨勢來得又急又快,雨滴也很大,有時甚至伴隨著大太陽,下雨前的下降氣流還會帶來高空中溫度較低的涼風,所以除了「西北雨」這個俗稱以外,也稱做「風時雨」

 http://www.bud.org.tw/answer/0109/010919.htm

3.清聖祖康熙33(西元1694)高拱乾所寫的《台灣府志》卷七〈風土志〉風信條,就有這樣的記載:「五、六、七(指農曆)間,風雨俱至,即所謂西北雨,風時雨也。」清高宗乾隆17(西元1752)王必昌在修《台灣縣志》卷二〈山水篇〉時,也說:「凡疾風挾雨,驟至驟止,俗呼為西北雨,亦曰風時雨。」

http://www.geo.ntnu.edu.tw/geoedunet/junior/taiwan1/ch4/yaya/newpage12.htm

4.西北雨是由強烈上升氣流形成積雨雲下的雨。積雨雲垂直發展至高空可達10公里﹐雲的下半部0c以下為水滴組成﹐雲的上半部在0c以上是由冰晶組成﹐積雨雲內部上升及下降氣流都很強﹐雨滴大﹐甚至有冰雹﹐所以落下的雨滴和雨勢都很大﹐下雨前的下降氣流會帶來高空溫度較低的涼風。由於積雨雲的水平範圍只有數公里或數十公里﹐所下的雨時間短暫﹐下雨地區也不大﹐才會有東邊下雨西邊晴的奇景。

http://biogeo.geo.ntnu.edu.tw/test1/social/lesson2/Keyword2/%E8%A5%BF%E5%8C%97%E9%9B%A8.htm

 

  從上述文獻中歸納,將本專題的西北與界定為

時序  夏季午後(包含五月六梅雨季及七八月颱風季)

空氣受熱加以地形抬升加熱所引起的氣團性陣雨或雷陣雨

地點  台北盆地及周圍山區  共約500 平方公里

其中「西北雨」一詞見於台灣及香港地區

 

(二)研究的問題

 

1.  西北雨的形成機制探討

2.在形成過程中,海風對其系統的影響

3.環境風場對降雨區域的影響

4.西北雨系統在不同季節中影響台灣地區的差異以及降雨的天數

 

(三)西北雨的文獻探討

一、歷史記錄:

古書淡水廳志.風俗考載:「五、六、七月間盛暑,鬱機東南雲蒸,雷聞震厲滂沱立至,謂之西北雨,蓋以東南風一送雨,仍歸西北也,此雨不久便晴,多連發三午。(http://www.bud.org.tw/answer/0109/010919.htm)

清聖祖康熙33(西元1694)高拱乾所寫的《台灣府志》卷七〈風土志〉風信條:「五、六、七(指農曆)間,風雨俱至,即所謂西北雨,風時雨也。」

清高宗乾隆17(西元1752)王必昌修《台灣縣志》卷二〈山水篇〉:「凡疾風挾雨,驟至驟止,俗呼為西北雨,亦曰風時雨。」

清穆宗同治10(西元1871),陳培桂《淡水廳志》卷十一〈風俗篇〉:「五、六月間,盛暑鬱積,東南雲蒸,雷聞震厲,滂沱立至,謂之西北雨。蓋以東南風一送雨,仍歸西北也。,此雨不久便晴,多連發三午。」(http://www.geo.ntnu.edu.tw/geoedunet/junior/taiwan1/ch4/yaya/newpage12.htm)

二、有關俗諺對西北雨的描述

1.空間尺度

「西北雨落不過田畔」

「東邊下雨西邊晴」、「西北雨、雨落不過田梗

2.降水強度

「獅豹雨」及「三八雨」

3.對流的特徵

「一粒雨擲死一個人」

「西北雨直直落」

http://staff.whsh.tc.edu.tw/~huanyin/slang.php古雅台語人_奇文共賞_俗諺篇)

http://www.wufi.org.tw/nbk07.htm 《台灣俗諺語典》

4.『西北』一詞的來源

西北一詞的來源,「眾說紛紜」來自【科學小芽子】網站上,http://www.bud.org.tw/answer/0109/010919.htm)站長回應學生問題的部分:

西北一詞的出現,有四種說法:

1.      西北雨是由東南方移向西北的雲所下的雨

2.      西北雨一詞是福建方言

3.      「西北」代表「太陽西斜時所下的雨水」

4.      西北雨為獅豹雨或三八雨的訛音。

5.『逐日提前及逐日延後』的現象

這種熱雷雨在台北地區常常連續出現三、四個下午(如果當時台灣近海面上有低氣壓存在時,會連續出現五、六個下午,甚至七、八個下午。)且出現時間有時逐日提前,有時逐日延後,十分有趣。

http://www.geo.ntnu.edu.tw/geoedunet/junior/taiwan1/ch4/yaya/newpage12.htm

6.環境風場對午後降水地區的影響(林傳堯,85)

1990~1995的五六月之間,共有37天午後降水個案(當日午後有兩個測站達到20mm以上的降水)發生地區以台北盆地最高,高頻區分布北到南500m的斜坡山區,台灣中部1500m以下之斜坡區。就3km以下環境風場,在不同風向的風,做以下之歸納:

東南風:西北、中部、南部500m等高線以標準為降水區域。其繞山氣流在西北部輻合,北部為地表加熱、地形增強輻合,中部地區為地形抬升。

西南風:北部及中部500m等高線以降為降水區域。

南風:發生於全島。

 

三、討論

1.      關於歷史記錄所告訴我們的:

史料所告訴的,從清朝以來,便對此種特殊的雷雨現象,作了記錄,由以上記述,可以看到歷史上對西北雨的觀察及成因理論有以下的幾種想法:

發生時間:大致上可說是夏季的五六七八月。

伴隨現象:雷響、大雨滂沱、雨勢猛烈而迅速。

成因:盛暑鬱積、東南雲蒸、雨歸西北。

特別現象:此雨不久便晴,多連發三午。與後面所述說之逐日提前與延後有一定的關係。(見探討第4)

 

2.      俗諺中的探討:

「西北雨落不過田畔」這句話的意思是針對於西北雨在天氣尺度上的特徵,也就是說,西北雨這種屬於中小尺度的熱雷雨,在水平降水範圍上,並不是很大,約是數公里到數十公里,在氣象局網站上的文字中,甚至有段形容當西北雨發生時,北一女的操場是呈現半邊下雨的情況,也就是說,妳跑個幾公尺後,就從大雨中跑到出太陽的地方了!另一方面,我們可以將它引申到時間上的特徵,約是數小時。

「東邊下雨西邊晴」、「西北雨、雨落不過田梗同上點理由。

「獅豹雨」及「三八雨」這兩個名稱的來源,是指西北雨的雨勢兇猛,就像獅豹的狂野;而「三八雨」則是如台語中的瘋狂婦女稱為「三八」般,十分猛烈且快速的下了雨(作亂)起來。

「一粒雨擲死一個人」這句話是在講,降雨的強度很大,就我們本身的記憶中,有一次,午後那場雨,來的速度非常快,而且「雨粒」很大,大得驚人!

「西北雨直直落」這是指西北雨在下的時候是直下的,跟它的對流方式有關。

 

3.      西北一詞的來源討論:

在這個部分中,第一點已經近為排除,無法去界定,所有西北雨的產生,雲都是由東南方移向西北方,當初我們也想從這一點去下手,探得西北雨它是否形成之後,會往西北方移動,並且海風對其的影響。

而第二點,這邊的意思是指在福建的山海相對位置中的降雨,與台灣台北地區的相對位置及形成原因都大不相同,因此我們相信只是沿用。

第三點,為目前氣象局相信的說法(from:丘台光主任)也就是把「西北」兩字,指向為對於「時間」上的敘述,也就是午後、太陽「落西北」時所降的雨。

第四點,此點也有其民俗的可信度,但本次專題中,以「午後」所發生的雷雨作為主軸,因此暫以第三點中的內容為準則。

 

4.      逐日提前現象:

西北雨在日期長短上,會有些現象是它連著幾天出現,每天發生的時間卻又不太一樣,有時是逐日提前,有時是逐日往後。在提前的部分,可能會跟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有關。副熱帶高壓的前後移動,對於台灣地區天氣的影響,常是數日為一個系統,也有助於對流的形成跟發展、而帶來的水氣,也有可能使對流系統中的能量增加而提前發生;至於延後,早晨有雲遮蓋、水氣的穩定度不一等因素都值得去探討。

 

(四)研究內容

一、西北雨的形成機制

在前述中,界定出西北雨為夏日午後的雷雨,而此一雷雨的分布範圍十分廣,整個台灣西部地區,都可見其現跡,而本次專題將焦點放在北部地區,因此現在就北部所產生的西北雨,根據丘台生主任的指導、林傳堯先生之論文、戚啟勳先生之著書內的研究、行政院環保署之資料,其形成機制可加以歸納如下:

 

一、必要條件

一團空氣必須要受太陽輻射加熱,引發熱對流,使此團空氣上升,而此團空氣受地形的抬升,引發西北雨的產生。

而發生在「夏日午後」的主要原因為太陽輻射加熱、加以充足的南風、不穩定的水氣。

二、研究前的考量

1.      必須先除去環境中的綜觀條件(空間尺度在千公里左右之範圍的大氣運動環境,時間尺度則是約天左右,有時也稱為「Synoptic scale」或大尺度。),而在台灣地區便是指北緯27度以下的鋒面、熱帶擾動或颱風影響ITCZ影響。(戚啟勳,69

2.      不同季節性的比較(丘台生主任)

三、地形抬升

地形抬升,斜坡加熱運動。

所謂斜坡加熱這種熱力運動,在台灣是很常見的大氣運動;台灣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,其中西部麓山帶,對於盛行風及各種環流的阻擋,產生了一些天氣現象。

在有風時,迎風的山面,便會產生上升氣流,也就是一團空氣受到地形的抬升,而加速對流效應,在西北雨的研究中,由於夏日太陽輻射加熱地表空氣劇烈、空氣的不穩定,兩者相成,便產生了雷雨系統西北雨了。

 

 

四、環境風場

影響西北雨形成的環境風場,分為東南風、西南風以及南風。此三種風向,對於氣流的輻合有不同的影響,包含其形成降雨涵蓋的地區等。(林傳堯,85

但由於對流系統的產生,到它會降雨,期間因素十分的多,我們不能將下雨的因素單純化,但是吹什麼風,對它在哪裡下,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。

 

()不同月份的西北雨

一般我們將西北雨定為夏日午後的雨。但在台灣,夏天的範圍是十分廣的,所以只要是達成了對流系統它所需的條件,便有可能形成西北雨。

這邊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大部分研究,在不同季節性下,會有什麼不同的發生﹔【梅雨季】【七八月颱風季】〔註 即使定為兩個季節,也有稍許的重疊性〕

在探訪氣象局丘台生主任時,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方向,在七八月時,西北雨對流強盛時期為午後三四點,較梅雨(五六月)對流時間晚,原因可能七八月的西南風平均比梅雨(五六月)要小,因風小地形所引起抬升作用小,故需較長的加熱時間。(丘台生)

 

()其他的想法

一、雨下完的空氣清新

這點是吳老師對於我們專題之西北雨所提出的看法。

假如有注意的話,通常會發現,在悶熱的午後,下完一場雨,總之會感到氣溫稍降,而悶熱感隨著水氣的蒸散,一樣會有不同的清爽感﹔另一方面,空氣的品質也隨之的變好,我自己的看法是,總會有一股空氣的味道,那種味道和冬日東北季風所帶來的雨及梅雨都有所不同,這一點,也是非常的令人感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