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知道童謠<西北雨>是幾年被做出來的阿??








eakfix">


1.
西北雨,直直落,


鯽仔魚,欲娶某。


鮕鮐兄,打鑼鼓,


媒人婆,土虱嫂。


日頭暗,找無路,


趕緊來,火金姑,


做好心,來照路,


西北雨,直直落。
2.


西北雨,直直落,


白翎鷥,來趕路。


翻山嶺,過溪河,


找無巢,跋一倒。


日頭暗,欲怎好?


土地公,土地婆,


做好心,來帶路,


西北雨,直直落


在從前的社會中,臺灣童謠是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;而童謠又是直接由當時民間生活的景觀孕成,如「西北雨」是夏天的午後雷陣雨,而「西北雨直直落」歌詞,原是民間流傳的「天黑黑,欲落雨,鯽仔魚,欲娶某……」的童謠,這首童謠原作者已不可考,歌詞是後來才由顏龍光先生整編而成。是由閩南語歌曲作家黃敏先生譜上曲調,依照歌詞的聲腔語調作曲,是一首老少咸宜的童歌。在孩子的心靈世界裡,對於周遭的事事物物,原來就喜歡幻想。尤其,當天上突然烏雲密佈,雷雨交加,更容易想像各種有趣的事物,而產生了如此具有生活情趣的童謠。


「西北雨直直落」歌詞的年代很早,是在台灣民謠的三個時期的拓荒時代就有了
一)拓荒時代


  從漢人的先民踏上台灣這塊土地起(原住民的文化更長遠、更豐富),到一八九五年日本佔據台灣為止。在這段時期所譜出的歌就是台灣童謠,如「思想起」、「丟丟銅」、「牛犁歌」、「西北雨直直落」等,這些民謠除了少部分如「哭調仔」「一隻鳥仔哮啾啾」外,大都是活潑、健康、感性的曲調,這意謂著先開墾時,雖然一路歷盡千辛萬苦,伊對土地的熱愛和未來的憧憬,卻是滿懷著希望,這些民謠和民間唸謠、童謠相互輝映,編織了台灣歌詩的搖籃,為這塊土地撒下了文化的種子,也為後代的子孫存留了成樹的根。


(二)日治時代:


從一八九五年日本佔據台灣開始,直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。其實應從一九三二年,第一首創作歌謠「桃花泣血記」出爐開始算,因日本人一佔領台灣就禁唱台灣歌,且一禁就是三十七年,直到天公疼憨人,中國上海聯美影視公司所拍電影「桃花泣血記」之主題曲在台引起轟動後,吸引日本商人來台設立唱片公司,才正式掀起台灣創作歌謠的熱潮,可惜曇花一現,約於一九四O年左右,在日本發動「大東共榮圈」的戰爭陰影下,再次地禁寫、禁唱台灣歌。然而青春不留白,先輩們仍留下了無數令人懷念的歌謠,「雨夜花」、「月夜愁」、「望春風」、「心酸酸」、「白牡丹」、「青春嶺」等等,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曾在街頭巷尾、天涯海角,熱絡過、撫慰過多少台灣人失落的心靈,唯遺憾的是,在那種政治氣壓下所譜出的歌曲,只聽其名便可聞其味,且因大事大能談、詩人只有藉個人情感來做哀怨的領訴,差點將拓荒時代的民謠所孕育的那種健康、活潑、憨直、濃郁的鄉土情逼進三聲無奈的角落。


(三)戰後時代:


從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本人撤離台灣直到現在。很難為這五、六十年來的台灣創作歌謠下筆,它的複雜性,就像混湧的政治漩渦所激起浪花一般,是美、是幻、是夢、是真,就看我們如何掌握、如何向前走了。


(1).戰後初期,許多蟄伏已久、浪跡他鄉作曲家、詩人,紛紛出穴、還鄉,為台灣的歌謠再創第二春,然而文化是一種生命,被日本浸染了五十年,無可避免地,許多的作品自然交織著湛厚的東洋味,如「望你早歸」、「港都夜雨」,連詩中的事物也剪不斷、理還亂的延續著日治時代的命脈。